在中超第17轮比赛中,国安主场以1-3不敌申花,浙江则以3-1战胜玉昆,深圳新鹏城更是以4-0横扫青岛海牛……进球数量之多令人咋舌,但细究进球名单,那些拯救球队于危难的名字如米特里策、韦斯利和阿苏埃,无一不是外籍球员的身影。这不仅仅是一场联赛,更像是一部“外援英雄传”的连续剧。俱乐部老板们对此可谓深谙其道:面临成绩压力时,便迅速拿出“资金能力”,邀请外援救火!因此,外援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愈发激烈,价格一个比一个高、实力一个比一个强。而本土球员呢?只能黯然坐在替补席上,如同现实版的“葛优躺”,眼神中渗透着迷茫与无奈。
“挥金如土”带来的短期快感,却给青训带来了灭顶之灾。随着联赛进入下半程,保级与争冠压力接踵而至,俱乐部变成了疯狂的“氪金玩家”——外援的表现如何,决定了球队的生死存亡。新引进的外援如插入市场热销的特效药,迅速帮助球队走出困境。然而,这种应急措施不过是治标不治本,甚至隐患重重:外援占据了关键位置,本土球员几乎没有成长空间。当外援承担起组织、进攻甚至防守的重要任务时,本土球员只能沦为“安全球专家”和“无球跑动的背景板”。一个尴尬的事实是,许多中超比赛中,本土球员竟没有一次射正的机会!当整支队伍的技术核心与进攻钥匙都倚赖外援时,本土球员的成长谈何容易?
回观邻近的日韩联赛,他们通过内卷激发出新的生机。K联赛与J联赛虽未开放外援名额,但俱乐部始终致力于挖掘内潜。本土球员在激烈的竞争中淬炼成长,涌现出能够与欧洲巨星抗衡的优秀人才,如孙兴慜、三笘薰和金玟哉等。而我们呢?却是在拼命招募高价外援,争夺谁家的老板更舍得砸钱,在这一股“金元浪潮”中,本土球员只能“躺平”当看客。
展开全文
这种“外援依赖症”使中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:外援成为主导,战术设计和比赛节奏集中于外籍球员,本土球员则沦落为陪衬,技战术修养整体提升迟缓。2023赛季,中超外援进球所占比例高达64.7%,令人震惊!当比赛的胜负攥在少数外援手中时,联赛的技战术丰富性和对抗均衡性岌岌可危。而在相对低强度、低决策压迫的环境中,本土球员仿佛被温水慢煮,待国家队需要人手时,责任又归属谁?
解药究竟在哪里?要让中超真正成为本土球员的“成长摇篮”,必需注入强心针:
在外援注册及登场名额上实施严格限制,同时鼓励年轻球员站上比赛舞台,甚至给予补贴支持,确保他们获得真实的成长机会。
建立“青训补偿”机制,对持续输出高质量青训球员的俱乐部给予实质奖励,让投入青训的努力见到实际效果。
将本土球员的培养质量与国家队表现作为俱乐部考核的核心指标,引导俱乐部关注未来的长远发展。
显然,短期成绩诱人,但若牺牲的是中国足球的根基,那代价真是沉重。在看台上响起的“退钱”抗议声中,任凭那些高价外援再辉煌,也无法回报我们失去的明天。
中超的精彩绝不应单靠“洋枪”的轰鸣。俱乐部须意识到:真正的宝贵资源或许就在这片土地上需耐心耕耘的新苗。当本土球员不再选择“葛优躺”,当我们的联赛敢于往内部发力时——也许,中国足球的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。
对此你怎么看?欢迎来到评论区畅所欲言!
点点关注,不再迷路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